2014.11.7今天是周五,是我们在巴黎的最后一天。OpenStack的日程已经结束,早上准备去参观奥赛美术馆。穿过杜乐丽花园的时候,又有些秋风瑟瑟的感觉。
早晨起来下了些雨,奥赛美术馆前的小广场地上湿漉漉的。小广场上摆放着几座雕像,迎面就是一座犀牛的青铜雕像,这是Alfred Jacquemart为1878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制作的。以犀牛为主题的雕塑本来就少,这让人不由地想到《Midnight in Paris》里面,Adrien Brody饰演的达利所说的台词,“I see a rhinoceros“。
广场的远端是排成一排的六座铜像,分别代表六个大洲,从左到右分别为,欧洲、亚洲、非洲、北美洲、南美洲和大洋洲。这六做雕像也是为1878年巴黎国际博览会所做,放置在当时的特罗卡代罗宫(Palais du Trocadéro),也就是现在的夏乐宫,所在的地方。在后来百多年的历史中, 这六座雕像曾经被遗弃在垃圾场,直到1986年奥赛美术馆开放,这代表六大洲的雕像才被重新修缮,摆放在现在的位置上。
奥赛美术馆的前身是巴黎为迎接1900年世界博览会而建的火车站。随着技术发展,火车站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要求,到40年代就停止使用了。本来打算拆掉建酒店,但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时代的建筑同样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,火车站的本体建筑得以保留。直到1974年,巴黎打算修建一座介于卢浮宫和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之间的美术馆,对火车站的改造才放入计划当中。奥赛美术馆于1986年开门迎客,以收藏印象派时期的作品为主,间或其他展览。
奥赛美术馆的大厅开阔恢宏,收藏的名作无数,但是不允许照相。印象派的作品的题材大多表述市井的生活与风景,相比起古典作品的凝重和现代派艺术的晦涩,轻松写意,令人赏心悦目。早期印象派的展品位于美术馆的顶层五楼,靠近塞纳河的一侧。这里原来是火车站的钟楼,从窗户向外瞭望,可以看到远处的蒙马特高地和圣心教堂。当时天空乌云浓密,蒙马特高地时明时暗,实际应验着印象派对光影的洞察。
走出奥赛时已是中午,虽说是秋风阵阵,但是天空已经开始放晴。连接奥赛美术馆和杜乐丽花园的桥叫做Passerelle Léopold-Sédar-Senghor,(Léopold Sédar Senghor曾担任塞内加尔总统20年,同时又是一位诗人,于2001年在法国去世。)这座桥不大,只供行人行走,但它的独特之处不仅是单拱横跨塞纳河,而且在桥中心分成上下两层,可连接主路又可以到达河岸。一位女子衣领高竖、坐在桥面上读书,既体会着秋风的凉意,又享受着下午阳光的温暖。
这几天在卢浮宫左右转来转去,没有注意到皇家宫殿(Palais Royal)就在卢浮宫旁边,皇宫里面条纹装饰的廊柱令人印象深刻,我们决定走过去看看。
卢浮宫北侧的拱门外是人声鼎沸、商家云集的地方。圣奥诺雷街(Rue Saint-Honoré)、歌剧院大街和黎塞留街(Rue de Richelieu)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小广场,科莱特广场(Place Colette)。前几天已经来过几次,却没有注意到广场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地铁站。地铁站的入口用红蓝白色的玻璃球装饰着,如果不介绍的话,还以为是为烘托节日气氛摆放上去的,但实际上这是2000年法国当代艺术家Jean-Michel Othoniel为纪念巴黎地铁100周年而做的现代艺术品,名为《夜游者之亭》(Le Kiosque des Noctambules)。
大街上嘈杂热闹,皇宫内院却是闹中取静的地方。皇家宫殿开始是17世纪初红衣主教黎塞留为自己修建的私邸。他死后收归皇家所有,住的都是皇亲国戚,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官邸。现在这里是法国数个行政机构的所在地。皇宫内庭里的廊柱是1986年法国艺术家Daniel Buren设计建制的,共260根,高低不一,是Buren最喜爱的黑白对比鲜明的条纹图案,所以被称为Colonnes de Buren。和很多巴黎的公共现代艺术品一样,修建时争议很大,连巴黎市长和法国文化部长都想让它停工。30年过去,这些廊柱已经成为皇宫的一部分,时间是平息争论的良方。皇宫内院的另一侧是一个花园,设计十分简单。这里人不多,有的在树下读书,还有几位老年人在玩儿着掷球的游戏。
我们在皇家宫殿里面转一转出来不过半个小时,还有足够的时间去位于孚日广场的雨果故居参观。乘地铁在巴士底广场(Place de la Bastille)下车,一出来就看到位于广场中央的七月柱(Colonne de Juillet)。这里是巴士底狱的原址。虽然攻陷巴士底狱(1789年7月14日,也是七月)是法国大革命的起点和象征,这个七月柱实际上是为纪念1830年的七月革命而立的。七月革命形成了法国的君主立宪体制。Eugène Delacroix所做的名画《自由领导人民》就是描述的这场革命的场景。
玛莱区(Le Marais)位于第三区和第四区,是巴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,历史可以追述到13世纪,许多贵族住在这里,留下很多古老的建筑。法国大革命后逐渐平民化。最近几十年商业复兴,成为新潮人士喜欢聚集的地方。走在街上,人潮如织,街道很窄,路边小店一个接一个,和左岸拉丁区可有一拼。
转了两条街就到了孚日广场(Place des Vosges)。广场呈四方形,中间是花园喷泉,四面是红墙高窗,以白色方砖为装饰,有如油画一般,气度非凡。很多巴黎地名翻译一定出于名家之手,充满了文艺气息,孚日广场便是一例。”孚“在汉语中是信用、为人所信之意,比如“深孚众望”。孚日广场是巴黎最古老的皇家广场,多位名人曾在这里生活;“孚”又与”蜉“同音,望着夕阳下红砖青瓦的温暖与庄严,不由得让人感叹世事的变迁与无常。
雨果的故居位于广场的东南角,雨果30岁时搬进来,在二层的公寓里住了16年。很明显雨果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和家具,客厅里光碟子就挂了一面墙。从里到外房间的墙壁都是浓重的深色,不知道是不是雨果住在这里的时候就是这样,总是让人有压抑之感。
回到旅馆去前一天就订好的餐馆(Chez Monsieur)吃晚饭。这家是法式餐点,评价不错,为我们9天的巴黎之行画下完美的句号。